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

以訓練假人交叉比對LUCAS在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情境的效用

文章來源
原文發佈時間:台灣時間 2015.02.02 22:44


本文翻譯:

17. 以訓練假人交叉比對LUCAS在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情境的效用

Robert A. Gyory, Scott Buchle, Jeffrey Lubin, Penn State醫藥學院

背景:
在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過程中,高品質CPR一直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而當EMS從業人員在搶救的過程中,可能會有很多因素都阻礙了高品質CPR的進行。所以我們假設在真實的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場景裡,LUCAS能夠提供持續的高品質CPR,而且不會拖延電擊去顫的時間。

實驗方法:
在一棟商業大樓中放置一具訓練用假人,模擬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,且其心律為心室纖維顫動(Vf)。出勤人數為標準的兩人,會實施電擊去顫,並以操作徒手壓胸、使用LUCAS壓胸進行比較。出勤人員必須除了急救操作,必須將假人搬下樓、上救護車,送達當地急診室。休息30分鐘後,再操作同樣的情境,但使用另一種的壓胸方式。壓胸方式順序決定為隨機、操作過程全程計時並人工標記重要的事件時序。壓胸相關數據則透過假人收集,並以Wilcoxon signed-rank testing(魏克森符號等級檢定法)分析處理。

結果:
共有23名EMS人員(包含EMT和Paramedic)參與實驗。LUCAS在按壓速率的中位數(112次/分)上和徒手壓胸(125次/分, P<0.01)有明顯的不同,適當壓胸的比率亦然(71% 和 40%, P<0.01)。在壓胸深度中位數的表現上則沒有太大差異(36mm 和 37mm, P=0.83),但在適當壓胸深度比率方面,仍然有較高的數據表現(52% 和 36%, P<0.01)。壓胸回彈後胸廓深度中位數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差異(0mm 和 0mm, P=0.084),胸部完全回彈比率的數據(93% 和 78%, p=0.67)、正確壓胸位置比率(91% 和 96%, p=0.83)也是接近的。在離開按壓點時間/總操作時間的比率方面,LUCAS則是相對較低(15% 和 20%, p<0.01),首次電擊去顫時間中位數雙方則沒有顯著差異(132秒 和 123秒, p=0.97)。

結論:
在研究中發現,LUCAS在壓胸速率上和AHA所建議的數值相對接近,而且離開按壓點的時間比起徒手CPR還要短,去顫時間亦沒有明顯的延遲。雖然資料顯示LUCAS提供比較穩定的CPR品質,但在按壓深度、回彈深度以及按壓位置的中位數表現並沒有明顯差異。總而言之,在EMS的環境下使用LUCAS可能是有益的。

註1 LUCAS:由Physio Control所出品的自動體外胸部按壓機
註2 P值:明顯差異的機率值,如P=0.05,有明顯差異的機率則是95% (統計學)
註3 中位數:在統計數據中,可以將所有資料劃分為上下兩部分的一個數值 (統計學)

EMS生字:
CPR (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)心肺復甦術
Defibrillation電擊去顫
Mannequin = Manikin訓練用假人
註: Mannequin一般指服裝店用的假人,醫療用時同Manikin

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(Vf)心室纖維顫動

相關連結:
LUCAS機器介紹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